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胜利会师,标志着长征的伟大胜利。这一历史性会师不仅挽救了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力量,更为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这一关键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及其深远影响,揭示会师地点选择背后的战略考量,以及它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

历史背景:长征末期的战略抉择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历经千难万险,于1935年9月到达甘肃南部。此时红军已从出发时的8万余人减员至不足万人,处境极为艰难。党中央在俄界会议上决定将部队改编为陕甘支队,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继续北上寻找陕北红军。这一战略决策基于对全国革命形势的深刻分析,陕北地区敌人统治薄弱,又有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的陕北红军活动,是理想的革命根据地。

会师地点:吴起镇的战略考量

1935年10月19日,陕甘支队抵达陕北吴起镇(今陕西省吴起县)。吴起镇地处陕甘交界,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是理想的军事要地。这里距离陕北红军主要活动区域较近,便于两军会合。更重要的是,吴起镇周边群众基础较好,有利于红军休整和补充。会师后,党中央立即召开会议,决定以陕北为革命大本营,开展土地革命和抗日斗争。

会师过程:历史性的时刻

1935年10月下旬,陕甘支队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附近正式会师。当时陕北红军领导人刘志丹、谢子长等亲自迎接中央红军。两军会师时,战士们激动相拥,欢呼雀跃。毛泽东在会师后指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高度评价了长征的历史意义。会师后,部队进行了整编,陕北红军编入红一方面军,壮大了革命力量。

历史意义:中国革命的新起点

陕甘支队与陕北红军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它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会师后,党中央在陕北站稳脚跟,建立了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为日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事件也标志着中国革命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开启了新的历史阶段。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最终完成了长征的全部历程。

纪念与传承:会师地点的今天

如今的吴起镇已成为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吴起革命纪念馆、会师纪念碑等建筑记录着这段光辉历史。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和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2016年,在会师81周年之际,当地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会师精神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陕甘支队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它不仅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更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次会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就是要从中汲取力量,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